當年,迪奧·布蘭度曾說過:「人類的力量是有極限的」,說完那句話之后他便再也不做人了。
如今,越來越多人也開始逐漸地明白了這個事實,于是就......借用「非人類的力量」來協助自己達成目的了。而要說到目前人類所能駕馭得了的「非人力量」,那就得數最為普遍的AI人工智能技術了。
AI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大分支,它有著類似于人類大腦智慧的反應處理能力,同時還兼具了計算機系統的高效運算能力,使其能夠能夠勝任一些通常需要人類智能才能完成的復雜工作。
隨著科技的不斷提高,AI所能做到的事情也在不斷增加,過去它只能是搞定一下簡單繁瑣的流水線作業,現在讓它來幫你畫一幅像樣的畫,不僅小菜一碟,甚至還有可能會拿到大獎哦!
9月初有一則比較有爭議的報道,國外的一位游戲設計師去參加了在科羅拉多州博覽會舉辦的美術比賽,并憑借一幅AI繪制的畫作《Theatre Dopera Spatial》拿到了一等獎。
據了解,每年8月美國的科羅拉多州會定期舉辦博覽會,會上有一項活動是藝術創作比賽,按規則這個比賽分15個賽道,其中一個是「數字藝術/數字攝影獎」,歡迎數字藝術家和攝影師投稿。
參賽的設計師杰森·艾倫則使用了一款名為「Midjourney」的AI圖像生成器,只要通過輸入文本便可完成。
獲獎的這幅AI畫作,內容相當具有腦洞,畫面的風格偏復古,色彩光影看著細膩且絢麗,中間突然出現的白洞背后,又能感受到一股來自未知世界的幻想氣息。
除了獲獎作,艾倫還用AI繪制了相關題材的其余畫作,像下面這兩幅就很特別了,一群身著華麗禮服的女士站在不知名的星球地面上起舞,眼前則是一片璀璨且又神秘的外太空。
不管怎麼說,這組作品的確美得不像話,而且想象力也是非同一般的高,不知情的評委們看了之后都一致認定第一名就是它!
獲獎得主公開之后,大家也同樣被驚艷到了,一個個都在想: 這人想必是深藏不露的繪畫界大佬吧,這畫功沒個十幾年的功力可畫不出來。
但問題是,有這般實力的畫師按道理講,怎麼也該有點知名度才對啊,為何之前從來沒聽說過的?
于是,艾倫便在Discord論壇上將AI作畫的真相公之于眾,據他介紹稱,不久前Midjourney開始了公測階段,作為試玩者之一的他平時里沒事就拿來玩玩,看看它的本事。
操作方式非常簡單,只要輸入一些畫面描述語AI系統就能根據這些信息點快速地生成一幅符合要求的原畫,比如說你輸入「貓咪騎士、肖像畫、銀質盔甲,光影」等內容,出來的圖片便如下所示。
可以看出,這幅「穿盔甲的貓」整體觀感非常地寫實逼真,很符合現代人的藝術美感,從商業畫稿的角度來看,這絕對稱得上是一流畫師的水準。
而艾倫當時便是根據自己的想法和AI生成的眾多「畫稿」,一步步地認真對照、調準,最終才挑選出了現在大家看到這組畫作。
Midjourney觸手可及的使用門檻,以及高智能化的信息處理能力,足以讓哪怕沒接受過一點專業美術訓練的路人也能成為出色的藝術大師。
所以,艾倫體驗了幾天時間的AI作畫,便打算躍躍欲試,去報名參加科羅拉多州博覽會上的美術比賽,看一看人工智能生成的畫作與人類親自手繪的畫作相比,哪個更精彩。
當大家都知道第一名竟是AI畫的后,爭議一下子就炸開了,很多人都在指責艾倫「作弊」,畫不是他弄的,他沒這個拿獎的資格!
「有人用AI生成的圖片參加繪畫比賽,還贏了一等獎,是的,這太特麼卑鄙了!」
「這很糟糕,就像我們不會讓機器人在奧運會上比賽和人一樣,我們都同意象棋比賽是一種以人類為中心的活動,不需要和機器比賽,更是何況藝術方面的比賽。」
「十年前,我告訴人們我要轉去做數字繪畫時,他們都以為就是簡單按一下按鈕,然后圖片自動生成,而現在,我懷疑他們真以為這樣做是被允許參賽頒獎的。」
這些不滿艾倫的網友里,有專業的大佬畫師,也有普通的路人群眾,但在用AI作畫參賽這件事上,大家的反對態度都是一致的,不光對其他參賽者很不公平,同時也違反了比賽設立的初衷規定,包括欺騙評委等等。
但艾倫對此卻有自己的看法,「我想用AI藝術品來表示想法,我覺得我做到了,我不會為此道歉。」
同時他還表示,自己在作品描述中也清楚地標明了這是由人工智能創作的,另外就算是AI生成,也要自己手動對其進行一些調整--- 輸入、修改關鍵詞,篩選圖畫,PS微調、原畫放大。
至于沒有告訴評委和眾人自己用了AI這回事,艾倫則認為沒必要,難道作圖過程也需要跟人解釋嗎?
隨著爭議的傳開,科羅拉多州博覽會主辦方也得知此事,令人意外的是,他們并不反對艾倫使用AI作畫參賽。
「我們沒有禁止此類行為,但我們看到它引發了爭議。明年的比賽可能會重新評估,也許會排除這種作品。博覽會結束后,我們會和藝術界展開對話,商量對策。」
盡管主辦方對于艾倫的行為不予追究,但是網友們的態度顯得還是不能接受,引用一位用戶的話來講就是--- 因為它還不是主流,它還沒有被大眾接受。
可不管那位用戶說的AI繪畫究竟是不是主流,現在的事實是: 當人類只能夠通過「主流不主流」或者「是不是人類創作」的限定方式來阻攔AI繪畫參與比賽的時候,其實人類已經徹底輸了。繪畫這東西,或許也只能淪為類似田徑比賽般的振奮人類「更高更強」的競技節目了?
拿一款近期熱門的APP來說,「Dream by Wombo」就是一個可在移動端使用的,面向大眾用戶的AI作畫工具。
用戶在平台上輸入各種與風格、主題、氛圍有關的關鍵詞后,AI就會根據這些關鍵詞在互聯網上搜索有關的資源素材,并將其糅合與拼接成一些符合要求的畫作。
最重要的是,它的操作界面可視化程度高,容易上手,還有多達20種藝術風格中可供選擇,包括巴洛克、蒸汽朋克、漫畫,甚至是吉卜力風格。
短短十幾秒的時間,系統就會生成一幅或夢幻或奇異的畫圖,畫面色彩十分絢麗,并且CLIP算法的隨機性能夠保證AI永遠不會兩次產生相同的藝術品。
截止在今年上半年,Dream by Wombo平台的用戶已創作出了一千多萬張畫作。
除了文中提到的這兩款AI繪畫軟件,市面上還有其他較為有名的「同行」,每一款都是各有千秋---谷歌的Disco Diffusion可調參數更多,對于圖片生成的調控更加精細,能夠涵蓋畫師風格、色調、主題等多方面要求。
OpenAI開發的Dall-E 2,可以參照原圖清晰地模仿生成具象化圖片,能做到以假亂真的程度,還能在現有圖片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和微調,以此進行一場天馬行空的腦洞創作。
還有文本轉圖像模型Stable Diffusion,它能在普通顯卡上運行,可以在10GB左右的顯存下,幾秒鐘內就生成高分辨率的圖像結果;Artbreeder則是現今網上最為熱門的捏臉平台,它能對二次元角色進行真人頭像的模擬,其還原度和逼真度都相當之好。
在元宇宙概念流行的當下,一些科研團體也在就AI繪畫的領域中,舉行著相關的公共活動,向外界展現人類當前的高新技術力。
這項全新技術的應用前景巨大,特別是商業繪畫領域,它可以通過匯集客戶提供的關鍵詞,在短時間內給予設計師一個符合條件的初步產品藍圖。
這些都是AI在藝術創作范疇中所展現的優勢,高效、精確、精美,總的來說比現階段的人類畫師要更勝一籌。
但也就是因為它更勝一籌,所以那些專業畫師才會對AI繪畫如此的不滿,這不分明是在搶他們的飯碗嗎?
畢竟自己花了幾年乃至十幾年時間的刻苦練習,才練就了今天這般爐火純青的繪畫功底,憑什麼要被一台出生不足一年的機器人給輕松打敗了呢?
實際上,《大西洋月刊》在8月份就因為在文章中使用了由Midjourney創作的插畫圖片,結果招致大量罵聲。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們擔心這家媒體開了AI繪圖的頭,以后其他媒體可能也會跟風,陸續地改為用AI來繪制插畫,漸漸地沒人再聘用畫師,影響到這個行業的生存狀況。
但輿論的譴責又算得了什麼?效率和質量才是商業的核心驅動力,在AI繪畫井噴之前人類或許還能在「質量」維度自傲一番,但如今卻有種種事實證明人類已經在繪畫創作的維度徹底敗給了AI。
甭管在商業領域還是藝術領域,AI都已經將人類畫家給甩掉了,那這對于后者來說又代表著什麼呢?人類在繪畫領域是不是就只能屈服在AI威能之下,自此之后只能茍且在「人為限定的不允許AI參加」的范疇中呢?
答案目前沒有人能說清,但從過去歷史來審視的話,我們是沒有理由不去繼續相信人類的。
在1839年照相機被發明之初,法國著名室內設計藝術家保羅·德拉洛奇就曾宣稱過:「從今天起繪畫死亡了」。但后面我們都看到,人類藝術不僅沒有死亡,而是從傳統的寫實創作轉入到印象、抽象等等領域,且在經過數百年的發展之后,來到了能讓無數圈外人士感到困惑的現代和后現代領域,且藝術形式已經不再局限于「繪畫」這單一范疇了。
為什麼這些看似不是藝術品的藝術品,居然能獲得如此高的歷史地位并成為藝術圈一致認可的存在?
那是因為它們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引起了足夠大的轟動,而此轟動又反過來拷問了人類自身對于「藝術邊界」的思考,最終使得人類藝術家明白到所謂藝術遠不只是停留在畫布上的色彩,它可以是一切媒介的表達。
回看本次在美國科羅拉多州比賽中獲獎的AI繪畫作品,我認為將它視作為「人類繪畫藝術的又一次轉折點」一點都不為過。上一次人類因為照相機的「封堵」,轉而從寫實走向寫意,那這一次的人類畫家又究竟會朝著哪個方向演進呢?
亦或者說未來的繪畫創作是否能夠徹底放下「誰畫」的介懷,從而用更純粹的態度去思考什麼是畫?為什麼畫?以及如何去畫呢?
也或者說,當人類的創造力和思想不再為畫工所限制之后,那人類的繪畫藝術是否會迎來前所未有的革命時刻呢?我對此保持著非常樂觀的期待呢。